虚假刷量现端倪
不久前,凉山甘洛县公安局网络安全部门在巡查网络时,发现有些账户提供付费虚假转发、点赞、评论等刷量控评服务。民警点击链接进入休闲鞋网站,却发现没有鞋子销售,全是账号养号、运营孵化内容。这样一来,“网络水军”的违法行为暴露无遗,随之展开了一场调查。
隐秘运作模式
这种“网络水军”全天候接受任务,内外分工明确。对外,他们有专门的客户平台;对内,则有管理后台,后台的操作如同配置商品一般简单。顾客支付费用后,他们便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操作,任务完成后,交易即告结束。这种隐秘且复杂的运作方式,宛如一个隐蔽的工坊,在网络的阴影中不断制造虚假流量。
利益链条溯源
经过调查,吴某甲在“网络水军”团伙中主要负责招募工人和收取费用,所得款项被转入吴某乙的账户。吴某乙原本是一名全职“水军”,2018年随着订单量的增加,他开始组建团队,聘请技术人员搭建服务器,并在网站上接受订单。由于短视频行业的火爆,订单量多且赚钱快,他每天能赚得三四千元,若订单过多,他还会将部分订单转给其他同行,每单利润在五角到一元之间。在利益的驱使下,他们不断在制造虚假流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诱导消费猫腻
主播为了提升人气,雇佣了吴某乙团队进行点赞和观看量的虚假提升。“网络水军”制造假流量,使得消费者因点赞和观看量的高涨而对产品产生信任,诱导其消费。他们通过虚假交易、刷好评等不正当手段,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宛如市场中的害虫,不断侵蚀着健康的商业生态。
关联人员落网
吴某乙等人被捕后,警方梳理资料发现,与葛某的业务往来最为频繁。葛某热衷于敛财,便与唐某某组建了一个“网络水军”团队。尽管缺乏正规平台,他们仍手动接单,再将订单转手给他人以赚取差价。警方循线追踪,陆续揭露了多个“网络水军”平台,涉案人员纷纷落网,违法网络逐渐被警方压缩。
违法手段多样
这些所谓的“网络水军”团伙,通过搭建接单平台,将任务分配给“刷手”。他们利用群控软件操控众多手机进行刷单,甚至编写程序插件来处理订单,还设立了“手动机房”。此外,他们还会在微商群、宝妈群中人工进行评论和点赞,这种人工操作的价格是普通操作的数倍。他们的手段不断更新,却毫无顾忌地在违法的道路上横行。
看到这里,大家不妨思考一下:在日常生活中,你们是否遭遇过被网络虚假流量诱导消费的情况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,同时,也请大家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,共同对抗网络水军带来的不良现象!